用户登录
账 户:
密 码:
忘记密码
账  户:
新 密 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60s
注册账号
账 户:
密 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60s
《顺治出家传奇》
  • 作者:李岱蔚
  • 字数:
内容简介:
顺治帝六岁即位,受制于摄政王多尔衮,亲政后又遭遇南方叛乱、娇儿、爱妃相继离世。在一番痛苦折磨过后,他顿感人生空苦无常。遂生厌世之念,偷偷来到五台山剃度出家。顺治出家后,儿子康熙和孝庄太后思亲心切,多次去五台山寻找顺治,可都无果而归。数年后,顺治离开五台山,云游四方。这期间,经历了在金山寺为法海正名,与天主教神甫、清真寺阿訇辩经,九华山掘金修庙。康熙裁撤三藩,激起吴三桂反叛,多地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为救民于水火,顺治给康熙写信,指点迷津,并蒙面夜刺吴三桂,虽未成功,却令吴方寸大乱。使康熙早日结束了平叛。在随藏民马帮行进途中,他杀死贪心下毒的两名商人,从而

拯救了马帮所有众人。

顺治在了却一系列红尘之缘后,回归五台山清凉寺,数日后坐化西去。本文在广泛收集历史传说资料的基础上,演绎成传奇故事,重新展示昔日一代帝王的冷暖人生。也让当今的芸芸众生,对人生价值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作者介绍
李岱蔚,笔名司徒秀彗等,中文中医双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高级政工师,长期从事应用文写作。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小小说委员会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2011年,《真假开业》获首届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入围奖(全国10名上榜,10名入围)。2012年,小小说《误诊的秘密》获“辽水杯”全国文学大赛1等奖,《特别照片》入选黔台杯·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奖赛专辑。2013年,小小说《恐怖的愚人节》获“清风扬州”廉文化全国微型小说大赛3等奖,《回家过年》入选201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已出版诗词集《如梦诗音》,诗歌集《诗海泛舟》,短篇小说集《最好的礼物》,中篇小说集《禅门艳影》,长篇小说《元宵夜的谋杀》《恐怖的黑夜》《后世前尘》《游梦奇缘》 。其中《元宵

夜的谋杀》还被制作成广播小说。长篇小说《恐怖的黑夜》《后世前尘》被新疆精典博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买断影视改编权,长篇小说《顺治出家传奇》获首届中国青年作家杯全国文学大奖赛2等奖,短篇小说集《最好的礼物》获2014香江出版社优秀图书奖
  • 目录
  • 样章

上部

引子、转世寻师

第1章、弃位出家

第2章、欢喜入驻

第3章、师徒分离

第4章、新君即位

第5章、初探佛门

第6章、习劳悟道

第7章、剃度出家

第8章、权臣猖狂

第9章、超度挂碍

第10章、广济怪僧

第11章、要为良医

第12章、燃眉惩戒

第13章、权臣乱政

第14章、智除奸雄

第15章、五台相会

第16章、血浓于水

第17章、开光前后

第18章、胡匪劫掠

第19章、方丈献身

第20章、撤藩生变

第21章、寄书点拨

第22章、杀子儆父

第23章、皇姑遭难

第24章、求佛剃度

第25章、情最难断

第26章、古刹起火



下部

第27章、离寺远游

第28章、初到金山

第29章、寺中传法

第30章、讲法大战

第31章、宗教平等

第32章、美色诱惑

第33章、牢狱之灾

第34章、独闯匪巢

第35章、杀生害命

第36章、皇城阴云

第37章、嘉福道场

第38章、湖州道观

第39章、一路向前

第40章、能将出马

第41章、颠峰对决

第42章、迷途不归

第43章、火焚皇宫

第44章、结伴马帮

第45章、重修古刹

第46章、财宝失踪

第47章、再向南方

第48章、寻药抗疫

第49章、江山依旧

第50章、拜圣祭祖

第51章、回归五台

第52章、托梦西归


尾声


序言


历史真相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即正史和野史。正史并非皆真,野史并非皆假。

只有两者互相印证补充,才能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野史不同于正史,小说更不同于实录。人们一般认为:正史是真实可信的,野史属胡编乱造。其实规律皆有例外,今天历史学家通过考证,得出结论:公元

960年,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就是一场有预谋的政变。而不是《宋史》记载的那样,宋太祖是因辽国犯境,带兵出征,因士兵要挟,黄袍硬披在他身上,不得已而当了皇帝。因为同时期的《辽史》并没有这样的记载, 而且此时辽国正发生内乱,根本无力南侵。再说宋太祖的登基仪式,没有诏书,是宰相王溥当场从衣带里拿出来的。不是事先准备妥当,又怎么能临时拿得出来。野史传闻:明嘉靖皇帝没有儿子,其实他的儿子被他自己踢死腹中。他的第二任陈皇后,因皇帝当着她面欣赏张妃漂亮的手,故意摔碎茶杯,公然向皇帝叫板,嘉靖恼羞成怒,朝陈皇后飞起一脚,踢中要害,致使皇子流产。这一条明史也没有记载,不过,历史学家经过考证:在这一点上野史更可信。大政治家司马光《资治通鉴》在编写过程中,对历史事件进行甄别,有时往往舍正史于不顾,大胆采纳野史传说。因为权衡再三,觉得野史更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