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红楼瓷器上的雕梁画栋——漆器
...........
这一次的大胆改革使得漆器开创了新纪元,从原来的的平面与镶嵌式的单一走向了更加富丽堂皇的浮雕艺术。也正是这个时期漆器的一个发展,使得这个技术至今还能还能在外国发光发热,唐宋时期常有日本僧人来到中国学习,并且会将中国美好的东西带回日本,比如服饰文化,茶文化,香文化等等,而漆器也是带回去的技术之一。中国堆漆、堆红、犀皮在日本称为堆朱、屈轮,更有新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日本有不断的开发,便有了泥金漆器,这是在唐代金银平脱漆器和描金艺术的基础上,又开发出的一种新的漆器,称为“莳绘”。
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时代漆器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国粹艺术中的佼佼者。但最终还是因为历史原因,这项技术在中间出现了断层,所以现在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漆器就变得少之又少。而漆器工艺也基本上就成了书本中的工艺,懂得这项技艺的人也并不多见。反而是日本很好地保留了这项技术,至今,去到日本,很多人会带回来的特产之一就是日本的漆器。甚至不少的国人都觉得漆器就是日本的特产,其实不然,日本的抹茶也好,漆器也好,或者是锦缎都是中国传到日本的,都是我们本土的文化,是我们的特产。
这是漆器在历史上的一个大致发展,接下来介绍下漆器中比较常见或者说是在红楼中出现的漆器工艺,首先是在书中出现多次的洋漆,如:“洋漆架”、“小洋漆茶盘”、“一个连环洋漆茶盘”等,推测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这种技艺是来日本的,从唐以后日本也在漆器的技术工艺上不断学习进步,可以说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王熙凤家就是外交官家庭,所以有可能这里的洋漆就是从日本进贡给中国的贡品一类。第二种可能就是漆器上的漆来自海外,日本学习漆器工艺就如同学习茶文化一样,带走的不仅仅是操作,而且将茶种,树种也都一起带回了日本,所以也有可能用的漆是来自国外的。
除了洋漆之外,雕漆也是红楼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漆器,如:雕漆椅子,雕漆几等,而雕漆在历史上也有很多种不同的叫法“漆雕、剔红、剔黄、剔绿、剔犀、剔彩、剔黑、堆漆、堆朱”。就是在胎体上上髹涂熟罩漆,这跟瓷器不同,瓷器一般就涂几层薄薄的,只要能够出釉色就可以了。但是漆器就像是女孩子化浓妆一样,一涂就要吐几十层,甚至上百层,将原来的胎体完全覆盖,就像是女孩子脸上的雀斑,豆豆都被一层又一层的化妆品遮盖,用手指在脸上一摁能够有印子。而漆器则是要在上面涂到足以能够在上面随意雕刻,就像是真的在雕刻一个木制摆件一样。涂层够厚以后就在涂层上随意雕刻美丽的图案,这就是雕漆。
与雕漆类似的还有一种叫做填漆,如“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平儿……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只见小小一张填漆床上。”填漆在红楼中称作填金,这种工艺比雕漆更加复杂,但也是需要用漆树汁将胎体图上厚厚的涂层,然后采取刻灰,或刻漆方式,把所需纹样刻出来,然后在低陷处填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再加以磨平。另外一种刻灰、刻漆技法,其低陷处也填入彩漆,或填入金漆,却并不去磨平,又称为“款彩”、“雕填”、“刻灰”,与填漆、填金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在面前提到的“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则是这种工艺。
而 “黑漆嵌蚌的对子”、“小螺甸柜子”用的则是漆器工艺中的螺钿镶嵌。螺钿镶嵌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将螺钿镶嵌到漆器中的一种工艺,当然螺钿只是一个统称,镶嵌进去的还有玉石、蚌甸、金银片、玉、石、牙、骨等等。就是用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
以上的这些工艺相对来说是比较后期出现的,而在红楼中还有一种比较早期就已经出现的工艺叫做戗金,比如“摄丝戗金五彩大盒子”、“两个小摄丝盒子”。这种技法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历史非常久远。大概的作法就是在漆地上,用针或刀刻出图案,再在沟中打上金胶,然后把金箔(或银箔粘贴上去,沟中出现金色花纹,称为戗金。戗金是比较早期出现的一种技法,相比而言摄丝出现的就比较晚,大概是在明朝才出现。摄丝与琺琅的工艺不分先后。即用金、银丝条,弯曲成花纹形,粘在漆地上,然后涂漆、掩埋,再经过磨砺,让金丝花纹再从中现出来。而摄丝戗金,则是两种工艺共同体现在一件漆器上,显得十分华贵精致。
漆器的制作工艺还有比较简单点的比如素漆工艺,这种工艺就是直接在胎体上涂抹漆树汁就可以了,当然有的还会在上面描金之类的添加一点美感。这种工艺相对上面的其他工艺来说就简单了很多,难度就是在各种漆的颜色的调和上面,如“大红油漆盒”,“黑漆铜钉花腔令鼓”,“黑油漆大门”,“一辆翠幄清油车”,“一个粉油大影壁”,“黑油栅栏”等。这是在漆器中最为常见,最为普通的一个品种。
关于漆器的一个简单介绍就到这里,后面接着介绍红楼中出现的其他更大瓷器,以及各个窑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