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账 户:
密 码:
忘记密码
账  户:
新 密 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60s
注册账号
账 户:
密 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60s
《俏皮的阅读》
  • 作者:饶宏康
  • 字数:
内容简介:
拙著《俏皮的阅读系列》即将杀青。此稿含《中外经典故事》《外国经典寓言》《中华成语故事》《外国经典童话》等,每部9万余字。需配插图。作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
笔者动笔的出发点,是调动读者的思维,让读者充分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向导。本书以问题、辅导(《旁敲侧击》栏目)和答案围绕故事组成。
本来阅读就是思维,不过其性质是接受,而解答问题则是质疑和探究,相对而言是积极主动的思维。调动读者思维之目的有三:一是可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二是可以训练思维,三是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
通常阅读的兴趣,在于曲折的情节,和感人的结尾。而本书是要给与读者动脑筋的乐趣,探究的乐趣。在貌似平铺直叙的故事中,发现有若干值得玩味的内涵;感受到故事的丰富,不是情节和结尾可以涵盖的。如此丰满的阅读效果,是探求问题的答案带来的。
但是解答问题是要挠头的,往往是枯燥的、艰难的。是动脑筋的愉悦还是伤脑筋的厌倦?这就要看是如何出题,如何辅导,如何构思答案。
市面上专供学生阅读的书籍如《世界经典童话》《成语故事》等等堆积如山,却未见有题的(以笔者狭隘视野所及)。有题的书是语文课本和语文教辅书。这些题是什么样的,试举一例(请看下文附录)。
拙著出题丰富。仅此一点已不容易,出题比解题难多了。
拙著的题有亲和力,不太让人厌倦或恐惧。更有“旁敲侧击”栏,起启发引导作用,或者插科打诨。
读者答题易进入,但往往难以完美。答案具有思考的深度和表达的完美度的大落差。小学高年级的和即将高考的,都可一试,都会有收获。
作者介绍
饶宏康,扬州中学退休教师。著有《启发的谋略》(科学教育出版社)、《教你想》(光明日报出版社)。
  • 目录
  • 样章

故事和问题
帕斯卡敲餐盘
总统“卖书”
罐头的由来
画家与富翁
孙膑智斗庞涓
面包的发明
千里买马骨
神农尝百草
派兵把守的土豆
第六枚戒指
司马光砸缸
爱迪生孵小鸡
鲁班学艺
纪念品的价值
一杯牛奶
商鞅南门立木
小木碗
东方朔偷喝酒
东方朔救人
十分钟的学习
眼镶珍珠的铁猫
疯老头
找到金子的人
华佗妙解师傅难题
晏子使楚
晏子论罪
诸葛亮出师
给土豆分类
华盛顿找马
黑石子和白石子
曹冲妙计救人
范西屏负棋寄驴
猴子棋王
枯井里的驴子
纪晓岚智解“老头子”
巧计追金印
路边的果子
弦高智退秦军
县令巧断案
爱吹嘘的小猫
张良设计保太子
小乌龟谈理想
梁祝化蝶
椰子姑娘
灶神的故事
端午节
占星师的预言
渔夫和魔鬼
第九尊人像
孟姜女哭长城
打金枝
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世界上的无价宝
金苹果
杜鹃啼血
两个傻瓜
答案
帕斯卡敲餐盘
总统“卖书”
罐头的由来
画家与富翁
孙膑智斗庞涓
面包的发明
千里买马骨
神农尝百草
派兵把守的土豆
第六枚戒指
司马光砸缸
爱迪生孵小鸡
鲁班学艺
纪念品的价值
一杯牛奶
商鞅南门立木
小木碗
东方朔偷喝酒
东方朔救人
十分钟的学习
眼镶珍珠的铁猫
疯老头
找到金子的人
华佗妙解师傅难题
晏子使楚
晏子论罪
诸葛亮出师
给土豆分类
华盛顿找马
黑石子和白石子
曹冲妙计救人
范西屏负棋寄驴
猴子棋王
枯井里的驴子
纪晓岚智解“老头子”
巧计追金印
路边的果子
弦高智退秦军
县令巧断案
爱吹嘘的小猫
张良设计保太子
小乌龟谈理想
梁祝化蝶
椰子姑娘
灶神的故事
端午节
占星师的预言
渔夫和魔鬼
第九尊人像
孟姜女哭长城
打金枝
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世界上的无价宝
金苹果
杜鹃啼血
两个傻瓜
附录 文章三要素

故事和问题

帕斯卡敲餐盘

帕斯卡7岁时是个顽童。有一天他从厨房里拿来盘子和叉子,叉子敲击盘子,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他问旁边的姐姐:“为什么敲击盘子就会发出声音?”
姐姐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硬的东西一敲,都能发出声响。”
帕斯卡又敲了几下子,发现当叉子停止敲盘子的时候,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持续了一段时间。
“姐姐,你看当叉子停止敲盘子的时候,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
姐姐答不上了。吃过晚饭,帕斯卡还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不断地用叉子敲击盘子,一会儿又有了新发现:当叉子停止敲击盘子的时候,只要用手按住盘子,持续的声音就会立即消失。他高兴得直拍手,说:
我知道为什么了!其实叉子敲击盘子并不能产生声音,而是盘子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停止了,只要盘子还在振动,就能继续发出声音。
帕斯卡从中得到启发,总结出声音起源于物体振动的原理。后来他成为一个大科学家。


1.帕斯卡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科学的道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旁敲侧击】他把餐具当玩具。这说明了调皮有意义?

(答案)
他是在玩的时候发现了科学的道理。
这说明了:一,生活中有科学。二,只要喜欢动脑筋,玩也可以是科学发现的途径。
2.帕斯卡在玩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研究,除了动手,第一步是什么?
【旁敲侧击】除了动手,第一步是看自己动手?

(答案)
第一步是观察现象,从而有第二步,质疑,也就是提出问题:“为什么敲击盘子就会发出声音?”科学研究,就是提出问题然后力求解答问题。
3.姐姐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硬的东西一敲,都能发出声响。”从这个回答可以看出帕斯卡和平常人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旁敲侧击】和帕斯卡相比,他姐姐是平常人。平常人说:“硬的东西一敲,都能发出声响”。这话对不对另议,关键是这话之后就没有话了,这话的意思是:调皮的帕斯卡,不用质疑了,把盘子和叉子拿回厨房去!

(答案)
帕斯卡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质疑,问问为什么。
【解说】“硬的东西一敲,都能发出声响”,这话根本不是科学道理,只是人们观察到的现象,没有提出为什么,好像是懂完了似的。但是一般的人就满足了,这叫做习以为常。
4.“硬的东西一敲,都能发出声响。”关于声音的现象,能这样概括吗?
【旁敲侧击】是不是不硬的东西就不能发出声响?

(答案)
不。风雨声、波浪声、开水沸腾声音等等,就不是“硬的东西一敲”。不管硬的软的,流体的,只要是引起了物振动就会发出声音。
5.“帕斯卡又敲了几下子,发现当叉子停止敲盘子的时候,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持续了一段时间。”这是他发现的现象。但是这一类现象可以说是生活中经常发生,却从来没有人发现。为什么帕斯卡发现了?      
【旁敲侧击】恐怕你没有发现,因为你没有帕斯卡那么捣蛋,拿厨房的东西当玩具。请注意帕斯卡的观察与思维的特点。

(答案)
帕斯卡的思维的特点是对习以为常的现象的仔细观察,从而质疑。这就是他有所发现的根源。
6.“当叉子停止敲击盘子的时候,只要用手按住盘子,持续的声音就会立即消失。”此刻,帕斯卡是在干什么?
【旁敲侧击】这个问题太好回答了:此刻,帕斯卡是在变着花样玩。

(答案)
其实,他这时已经不是在玩了,他是在做科学实验。
【解说】并不是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做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开路先锋。
7.“我知道为什么了!其实叉子敲击盘子并不能产生声音,而是盘子发生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停止了,只要盘子还在振动,就能继续发出声音。”帕斯卡这是在干什么?
【旁敲侧击】此刻帕斯卡是在思考?的确是在思考,但是只是这样答未免简单了点。

(答案)
他根据观察和实验提出了假设。
【解说】如果假设得到证实,就是科学理论了。后来果然得到了证实。这个科学理论简约地说,就是:声音起源于物体振动。
8.玩和求知是不是相互抵触?
【旁敲侧击】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讨厌玩耍。如果讨厌玩耍,就得去医院。

(答案)
不。玩可以培养儿童的智力。玩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儿童探究未知世界,获得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
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旁敲侧击】童年帕斯卡在玩耍中初步发现声音原理,这说明……

(答案)
童年帕斯卡在玩耍中初步发现声音原理,这说明平凡的生活中充满科学道理。有心于观察和思考,喜欢对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仔细观察并且质疑,就可能有发现。
10.缩写(50-100字)。

(答案)
帕斯卡7岁时玩盘子和叉子,产生问题: 为什么敲击盘子就会发出声音?通过在反复把玩和实验中的观察思考,提出声音起源于物体振动的假设。

总统“卖书”

美国一出版商有一批滞销的书久久不能脱手,他想出一个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并三番五次地征求总统的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没有时间与其纠缠,便随口应了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如获至宝般地大肆宣传:“现在有总统先生喜欢的书出售。”于是,这些滞销的书不久就被一抢而空了。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了,他又送给总统一本。总统上了一回当,想奚落他一下,便说:“这本书糟透了。”出版商脑子一转,打出广告:“现在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结果,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购买,书随之脱销。
出版商第三次将书送给总统的时候,总统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不作任何答复。出版商却大作广告:“现在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居然又被一抢而空。

1.总统没有时间与出版商纠缠,便随口应了一句:“这本书不错!”总统怎么会选择这样一句话?
【旁敲侧击】说“总统没有时间”,可知他没有看书。没有看书但又不好明说,怎么评价这本书呢?举个例子吧。如果有一个人问你:“我聪不聪明?”这个人其实不见得好聪明,你怎么回应?

(答案)
他是随口应了一句,没有深思熟虑,选择这句话比较稳妥。他没有看书,本来无法评价。但是需要评价,或者说需要应付,就不作大是大非的评价;出于礼貌,作了一个礼节性的赞扬。
【解说】总统没有看书,不知道好不好,说了个“不错”;你明知那人不算聪明,恐怕也得说个“不错”。
2.基于“这本书不错!”这句话,出版商宣传:“现在有总统先生喜欢的书出售。”出版商这样做是否有道理?
【旁敲侧击】有一句话叫做“打擦边球”。乒乓球擦边,算是上桌了,虽然很勉强。

(答案)
说总统喜欢这本书,不合事实,所以出版商这样做是没有道理的,是对总统的曲解。但是,把“这本书不错!”这句话理解为喜欢这本书却是有道理的,总统无法反驳。只能怪总统说话不谨慎。众多的顾客不知原委,就上当了。
3.出版商第一次取得成功,是什么原因?
【旁敲侧击】为什么打广告的大多是些郎平、刘德华、章子怡这些人?

(答案)
利用名人效应使得人们对书产生信任、好感。
4.总统第二次说“这本书糟透了”,是基于什么心情和设想?
【旁敲侧击】和第一次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吵了一架?

(答案)
总统上了一回当,心中窝火,就不再讲究礼仪了,想奚落出版商一下,便说:“这本书糟透了。”他以为这样说了出版商的书就不好卖了,因为他是总统,说话有权威性。
5.出版商第二次取得成功,是什么原因?
【旁敲侧击】我想一定和第一次成功的原因不同,但是,还是和“总统”有关。如果是一个平常人说这本书糟透了,这本书就好卖了?

(答案)
利用名人效应使得人们对书产生好奇心。
【解说】的确和第一次成功的原因不同,不是“利用名人效应使得人们对书产生信任、好感。”“总统讨厌的书”,是总统看过的书,总统能看,不会是平常的书。再说了,总统讨厌什么?是不是应该讨厌?我看了会不会讨厌?这些问题看了书才知道。
6.“现在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出版商这样说是否有道理?
【旁敲侧击】是不是又在“打擦边球”?这一次上桌了没有?

(答案)
总统没有看过这本书,谈不上讨厌,他只是讨厌出版商这个人。说总统讨厌这本书,不合事实,所以出版商这样做是没有道理的,是对总统的曲解。但是,把“这本书糟透了”这句话理解为讨厌这本书却是有道理的,总统无法反驳。只能怪总统说话不谨慎。众多顾客不知原委,就上当了。
7.第三次,总统为什么不作任何答复?
【旁敲侧击】是因为总统得了口腔炎?

(答案)
从第二次上当之后他就明白了,他有名人效应,一言一行都可以被利用。所以选择沉默。
8.“现在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出版商这样说是否有道理?
【旁敲侧击】我想这一次乒乓球肯定上不了桌。

(以下本题答案)
总统没有看过这本书,根本谈不上下结论;说总统对这本书难以下结论,不合事实,所以出版商这样做是没有道理的,是对总统的曲解。而把没有看书不能对这本书下结论说成是难以下结论,似是而非,毫无道理。这造成不明就里的人们误会,总统可以就此质问出版商。不过,书已经卖光了。
9.出版商第三次取得成功,是什么原因?
【旁敲侧击】恐怕不需要我提示了。

(答案)
利用名人效应使得人们对书产生好奇心。
【解说】答案和第二次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样。总统对这本书难以下结论,一定很有看头!由此产生神秘感,从而产生好奇心。
10.请对出版商获得多次成功的推销方法作出总结。
【旁敲侧击】你一定会说利用名人效应。是的,不过还得说具体一点。

(答案)
基于名人效应,巧妙地利用了总统的话为推销服务。而具体的操作是:曲解总统的原意,用作有利于推销的解说;但是妙在总统的话可以遮掩曲解。
10.总统本来应该怎么应对?
【旁敲侧击】关键在于开头。成语“南辕北辙”,就是这样的:到南方去,开头就朝北走。

(答案)
一开始就不接书,并且说:对不起,我没空,也不专业。作为总统,更不能随便发表意见。他这样说,出版商能把这话作为广告语吗?
11.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旁敲侧击】这是一道难题。提示:一,中心思想是关于促销的。二,答此题离不开商人和名人的关系。

(答案)
凭借名人效应促销是个好办法。但是在商人和名人之间或许有某种差异。
【解说】商人和名人的想法可能不同。他们应该一致,并且应该是正能量的。
或许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欣赏本故事,从而总结出另一种中心思想。请自由发挥。
12.缩写(50-100字)

(答案)
一本滞销书征求意见,总统随口说不错。出版商据此宣传“总统喜欢的书”,畅销。又送一本,答糟透了。出版商宣传“总统讨厌的书”,畅销。再送一本,总统沉默。出版商宣传“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畅销。

罐头的由来

18世纪末法国皇帝拿破仑征战四方,越战越远,军事给养十分困难,大批食品运到前线之后,腐烂变质。于是拿破仑悬赏1200法郎,倘若有人能发明一种容器,防止食品腐烂,就将这笔巨款奖给他。
1804年夏季的一天,巴黎蛋糕师傅阿帕特,像平常一样将一些做糕点用的果汁煮开,再放入玻璃瓶内,用软木塞塞紧。然后他就准备做蛋糕。这时伙计走来说面粉马上就要用完了,阿帕特只好放下手中活去张罗面粉的事。想不到一个月之后才买到面粉。阿帕特突然想起了果汁,心想坏事了,一定是早就变质了。可是当他拔出软木塞之后,立刻闻到一股清新的香味。果汁居然没有变质!
阿帕特大受启发,接着他尝试把肉煮开,再放入玻璃瓶内,用软木塞塞紧。若干天之后,阿帕特拔出软木塞,这次闻到的是一股肉香。
阿帕特就根据这一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并且开办起了罐头工厂,生产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这批罐头,经过几个月的海上运输、酷暑和潮湿的考验之后,打开食之,味道鲜美如初。拿破仑立即下令召见阿帕特,当面将1200法郎赏给他,并颁发给他一张荣誉证书。

1.发明,有一个过程。阿帕特发明罐头的第一步是什么?给个说法。
【旁敲侧击】给个说法?就是做实验。但是,他是在做实验吗?不,是个做糕点的平常动作。
(答案)
阿帕特将一些做糕点用的果汁煮开,再放入玻璃瓶内,用软木塞塞紧。一个月之后拔出软木塞。他无意中做了个实验。
【解说】或者说,他客观上是在做实验,而主观上是在做糕点。好比说,一个人走路,主观上是在走路,客观上是在制造脚印。关于客观、主观这两个词,现在不需要我解释了吧?
2.阿帕特发明罐头的第二步是什么?
【旁敲侧击】他拔出软木塞,闻到一股清新的香味。这就是第二步?得说抽象点,别这么具体。
(答案)
观察,并思考所观察到的现象。
【解说】他观察到果汁没有变质,并思考为什么没有变质,也就是把握食物存放不变质的条件。
3.阿帕特发明罐头的第三步是什么?
【旁敲侧击】他又无意中做了个实验。
(答案)
做实验。这一次是有意做实验。这个实验用于验证他的设想是否正确。
4.关于果汁不变质,阿帕特是怎么思考的?
【旁敲侧击】文中没有说,你替他想想吧。
(答案)
果汁不变质的第一个条件是煮沸,或者说高温。第二个条件是密封。这是他分析他的无意实验所认识到的。
【解说】其实质是高温灭菌之后加以密封,不让细菌污染。要知道食品变质的原因是细菌的活动。
5.人类为什么要搞发明?
【旁敲侧击】脑子是一台自动化机器,让脑子闲着要生锈。
(答案)
为了满足需要。
6.罐头的发明依据什么需要?
【旁敲侧击】罐头的发明是依据拿破仑的需要。
(答案)
罐头的发明是依据人类食品保鲜的需要。
7.如果当年没有面粉马上就要用完了的情况发生,人类能发明罐头吗?
【旁敲侧击】没有父母哪来的小孩!没有阿帕特,没有面粉马上就要用完了的情况发生,就没有罐头。这叫做饮水思源。
(答案)
人类发明罐头的时间会推迟。食品保鲜的需要是发明食品保鲜方法的动力,人类会持续努力,直到成功。
【解说】饮水思源?当然,我们得感谢那些发明家。
事实上,1862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发表论文,阐明食品腐败是细菌所致。这一发现意味着,即使没有在前的罐头发明,从此以后罐头的发明就指日可待了。也许可以说,阿帕特的发明把发明罐头的时间提前了58年。多亏面粉买得少了点。
8.虽然罐头的发明是偶然的,但也可以说相反的话:罐头的发明是必然的。为什么这样说?
【旁敲侧击】有一次我肚子饿了,去了街上一家面馆。读了本故事,我就想到,要是那天那家面馆是关着门的,我得饿肚子?
(答案)
罐头的发明是基于人类食品保鲜的需要,这个需要提供动力,促使人类努力探究。罐头的发明是人类(注意:是人类而不是个人)活动的成果,即使没有阿帕特,没有巴斯德,终归会有别的人取得成功。要知道,人类,不只是阿帕特、巴斯德两个人,人类历史,也不只是阿帕特、巴斯德两个人在世的时代。
9.今天的家庭食品保鲜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电冰箱。你能不用电冰箱保存一碗海带排骨汤
好多天吗?
【旁敲侧击】想想巴斯德的发现。
(答案)
每天把海带排骨汤煮开一次就行了。这样可以杀灭细菌。当然,这汤会越来越少。
10.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旁敲侧击】阿帕特发明罐头是偶然的。罐头里的食物不变质,也是偶然的?是不是罐头也有脾气,心情不好时食品就变质?
(答案)
通过对偶然性事件的观察思考,可以得到必然性的道理。
【解说】阿帕特通过对果汁没有变质这个偶然性事件的观察思考,认识到食物存放不变质的条件。后者就是必然性的道理。科学,是一些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道理。
11.缩写(50-100字)。
(答案)
蛋糕师傅阿帕特按常规将果汁煮开再放入瓶内,因故一个月之后才拔出软木塞,发现果汁居然没有变质。据此把握了食品保鲜的煮沸和密封两个要点,罐头得以发明。

画家与富翁

有一个富人请一位画家为自己画一幅肖像画,谈好价钱一万元。一个星期后,肖像画完成了,富人依约前来取画。这时富人却反悔了,觉得一幅画不值那么多钱。他说,这画的是我吗?一点也不像!我本来想你是知名画家,才让你画的,想不到技艺竟是这样。他不肯按照原先的约定付给酬劳金。画家气的不行,据理力争。
富人心中想着:“画中的人像是我,这幅画如果我不买,就不会有人买,他不卖也不行。”于是他说:“这样吧,毕竟你付出了劳动,我出一千元买下,就算是作为给你的补偿。”富人说出这样的话,画家才完全明白了富人的用心,他一口回绝了。
不久,画家在一个画展中把这幅画展出,并取名《贼》。有人观看之后发现画中人是他的好朋友,就去告诉了那个富人。富人气急败坏,打电话给画家提出抗议。画家心平气和地说:
“先生您搞错了,那幅肖像画画的不是你,也许有点像你。哦,我想起来了,你不是说过画的不是你吗?”
富人哑口无言。最后只好以高出原价1倍的价格买下了肖像画。


1.这幅肖像画一万元贵不贵?
【旁敲侧击】 天哪,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得了?你怎么会知道那个国家那个时代的物价情况?况且你对画作的价格毫无经验。我跟你一样。但是,我靠推理,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答案)
这位富人是个吝啬鬼,他与画家谈妥的价格不会贵。
2.富人为什么在取画时反悔?
【旁敲侧击】因为取画时要付款。但是,他一直都知道要付款的呀。是一种什么心理在作怪?
(答案)
他是吝啬鬼,在马上就要掏钱包的时候,突然一阵心绞痛。
3.为什么富人极力贬低画家的画技?
【旁敲侧击】富人请他画的时候不贬低画技,什么时候就贬低其画技了?时间点很重要。
(答案)
为其反悔找理由。
4.富人杀价竟去掉一个零,哪来那么大胆子?
【旁敲侧击】敢于作如此吓人的杀价,一定是有依靠的,是有恃无恐的。
(答案)
富人以为肖像画只对被画者有价值,除了被画者不会有人买。被画者作为唯一购买者,要是不买,画家就白画了。所以可以大杀价。
【解说】这位富人是外行。作为艺术品,肖像画可以有与模特、原型无关的
自身价值。例如,《蒙娜丽莎》,价值连城,却与原型没有关系。
5.画家为什么要拒绝低价卖画?
【旁敲侧击】你不是画家本人,你也没法问问他,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这样吧,如果是你,并且你也是拒绝低价卖画的,那么说说你为什么要拒绝低价卖画。
(答案)
一,价格比原来商定的低太多。这是从利益方面考虑。二,对于富人的背信
弃义和不尊重别人的劳动,不能容忍。这是情感因素。
6.富人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旁敲侧击】请画家画肖像画,付款时却说画得不像,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再说除此之外,还有自相矛盾吗?
(答案)
前面说画得一点也不像,后面打电话给画家提出抗议,事实上承认画得像。
【解说】请画家画肖像画,付款时却说画得不像,这不是自相矛盾。因为并不是对同一幅画,同时说画得像又画得不像。富人请画家画肖像画时,画作还没有呢。
7.富人能不能对画展置之不理?
【旁敲侧击】别的不说,只说这件事从头到尾,富人本来是想实现什么目的?从几个方面着想富人都不能置之不理。
(答案)
不能。朋友知道了他被黑,知道他做了什么丑事,这样他就不好处世了。其次,自己被当做贼,心里也难受。再说,他本来就是要一幅自己的肖像画的。
8.画家最后为什么要抬价?
【旁敲侧击】如果是你,也会抬价的,现在是你占了上风!
(答案)
一,看出来富人一定要买。二,对富人的不守信用和不尊重他人劳动予以惩罚。
9.在这个事件中,画家得到了什么?富人损失了什么?
【旁敲侧击】我知道画家失去了一幅肖像画,富人得到了在画展帅气亮相的机会。
(答案)
画家得到了超过预期的金钱,和心理上的收获:作品成功的喜悦,以及惩戒恶行的欣慰。
富人失去本不该付出的金钱;以及心理上的损失:因为失败和受辱而生的沮丧。
10.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旁敲侧击】当然是关于信用的。
(答案)
不守信用者难以逆料会因此而受到什么惩罚,还是规矩一点为好。
11.缩写(50-100字)。

(答案)
有富人请画家画肖像,价一万元。交付时富人毁约,指责画得不像,跌价到一千元,作为劳务补偿。画家回绝。后在画展中展出,取名《贼》。富人不得已以二万元买下。

孙膑智斗庞涓

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魏军包围了首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出兵救赵。孙膑准确地把握形势,认为魏军的精锐部队在外精疲力尽,国内只剩下老弱残兵。他让田忌率军火速挺进魏都大梁,一路上大打出手,并且有意传言让魏军庞涓知道齐军的厉害。如此果然迫使庞涓带领魏军回师自救。在魏军回师途中的桂陵这个地方双方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十三年后,魏国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田忌、孙膑率领军队又一次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追袭齐军。孙膑下令齐军退兵。庞涓察看齐国军队扎过营的地方,叫人数了数地下做饭的炉灶,足够供十万人吃饭用。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到了齐国的军队第二次扎营的地方,又数了数炉灶,只够供五万人吃饭用了。第三天,到了齐国军队第三次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够供两三万人吃饭用了.庞涓笑着说:“齐国人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了一大半。”
庞涓误判为齐军溃散了,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精准预料敌军当天晚上可以赶到马陵。于是命令士兵把大树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树,削去树皮,在光光的树身上写了“庞涓死此树下”几个大字。庞涓果然赶到马陵。见道路被树堵塞,命令搬树开通道路。听说树身上好像有字,命人取火来照。齐军伏兵见火光立即万箭齐发,魏军大败。庞涓拔剑自刎。
 

1.故事中的两次战争,孙膑的用计有不同之处,请指出,并说出为什么。
【旁敲侧击】两次战争,孙膑的用计是恰恰相反的!

(答案)
第一次战争,孙膑故意向敌人示强;第二次战争,孙膑故意向敌人示弱。
第一次战争,齐军一路上大打出手,并且有意传言让魏军庞涓知道齐军的厉害。故意向敌人示强是为了迫使庞涓带领魏军回师自救,实现“围魏救赵”的目的。
第二次战争,孙膑故意向敌人示弱,用逐日减灶的骗术让庞涓误判为齐军溃散了,诱他追击,进入齐军伏击区挨打。
2.故事中的两次战争,孙膑的用计虽然恰恰相反,却有相同之处。请指出,并说出为什么。
【旁敲侧击】都是让敌军听话,就像是孩子听妈妈的话。不过,敌军有那么傻吗?

(答案)
两次战争都是避免直接攻打对方,而是调动对方进入己方预定的地点,在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下决战。
3.如果孙膑直接率军前去救援韩国,有什么不妥?
【旁敲侧击】韩国那边会不会出事哟?

(答案)
恐怕韩国抵挡不住魏军,首都邯郸沦陷之后齐军去了就没事干了。
4.用数灶的方法计算敌军人数,这是怎样的一种思维?
【旁敲侧击】这样的思维,不能说是猜测。

(答案)
推理。
【解说】扎营的地方炉灶的数量是个现象,现象都是有道理(本质)的,炉灶的数量与军队的人数有必然的联系。从炉灶的数量推出军队的人数,是推理。比如说,10个人配一个炉灶,如果有3000个炉灶,可以推算出敌军有30000人。
5.孙膑逐日减灶的骗术,是怎样的一种战术?
【旁敲侧击】这种战术就叫做骗术?孙子兵法说:兵不厌诈。“诈”就是欺骗。但是只有打仗的骗术才叫做战术。打仗的骗术是怎么一回事,还得说明白。

(答案)
示以假象(也可以称伪装),让敌人作出错误的推理。
6.请设想一下马陵是怎样一个地方?
【旁敲侧击】那里有马的陵墓。

(答案)
文章中没有描述马陵,我们可以推理。一定是一个设伏的好地方。例如,路在
两山之间,或者在山和水之间,或者在丛林中。
7.齐军把大树砍倒,堵塞道路,但是了留路旁一棵树,这是为什么?
【旁敲侧击】因为那棵树美丽,舍不得砍?

(答案)
为了让敌人注意到那一棵树上的字。
8.为什么齐军要在树身上写“庞涓死此树下”几个大字?
【旁敲侧击】因为孙膑想让庞涓死此树下。

(答案)
使得敌军知道自己已经被引诱到齐军的预定地点,这样就军心大乱了。而且“庞涓死
此树下”这样的话极其恐怖,这是心理战。
9.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旁敲侧击】是关于兵不厌诈的。

(答案)
战术:示以假象,造成敌方误判;调动对方进入己方预定的地方,在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下决战。
10.缩写(50-100字)。

(答案)
魏将庞涓攻打赵国,齐军军师孙膑围魏救赵。后魏国又攻韩国,孙膑又围魏救韩。庞涓撤离韩国回魏。孙膑退兵,并逐日减灶。庞以为齐军溃散,追击齐军,在马陵中埋伏。

附录 文章三要素
 人有了思想,想表达出来,于是写文章。这个思想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写出来的所有的句子,就是文章的内容。这样文章有两个要素:中心思想和内容。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是表达出的思想,但是,所有的句子表达的思想汇合为一,就是中心思想。文章的内容是摆在读者面前的,直接的,而中心思想是隐蔽的,通常没有写出来,需要读者揣摩、体会、感悟。中心思想是抽象概括性的而内容是具体的。
文章还有第三个要素。
文章是写出来的,作者有思想要表达,就有个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这就是说文章有第三个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