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自序…………………………………………………………… 1
关于曹天佑…………………………………………………… 6
关于曹顒………………………………………………………24
关于马氏………………………………………………………49
关于曹頫………………………………………………………55
关于曹佳氏………………………………………………… 123
关于曹顺曹颜曹頔桑额曹颀等…………………………… 133
关于曹寅…………………………………………………… 147
关于李氏…………………………………………………… 207
关于曹宣…………………………………………………… 219
关于李宜…………………………………………………… 222
关于李煦…………………………………………………… 228
关于曹玺…………………………………………………… 255
关于曹尔正………………………………………………… 268
关于曹振彦………………………………………………… 270
关于曹锡远………………………………………………… 272
关于绥赫德………………………………………………… 273
书中人物与对应历史人物及相关情况表………………… 279
修订家谱…………………………………………………… 281
编年记事…………………………………………………… 283
关于曹天佑
史料一:
…………
九世:锡远,从龙入关,归内务府正白旗,子贵,诰封中宪大夫;孙贵,晋赠光禄大夫。生子振彦。
十世:振彦,锡远子,浙江盐法道,诰封中宪大夫;子贵,晋赠光禄大夫。生二子:长玺,次尔正(一谱作鼎)
十一世:玺,振彦长子,康熙二年任江宁织造,晋工部尚书,诰授光禄大夫,崇祀江南名宦祠。生二子:长寅,次荃。尔正(另谱名鼎),振彦二子,原任佐领,诰授武义都尉,生子宜。
十二世:寅,玺长子,字子清,一字楝亭,康熙三十一年督理江宁织造,四十三年巡视两淮盐政,累官通政使司通政使,诰授通奉大夫。著有《楝亭藏书十二种》,计《法书考》(八卷)、《琴史》(六卷)、《钓矶立谈》(一卷)、《梅苑》(十卷)、《禁扁》(五卷)、《砚笺》(四卷)、《墨经》(一卷)、《声画集》(八卷)、《录鬼簿》(二卷)、《糖箱谱》(一卷)、《都城纪胜》(一卷)、《后村千家诗》(二十二卷);《诗钞》;《文钞》;《词钞》;《居常饮馔录》。《诗钞》(五卷)、《词钞》(一卷)入《钦定皇朝文献通考·经籍考》、《皇朝通志·艺文略》,《钦定康熙朝雅颂集》有诗(计五十五首),附录谱后。崇祀江南名宦祠。生二子:长顒,次頫。
荃,玺次子,原任内务府司库,诰授奉直大夫。
宜,尔正子,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诰授武历将军,生子颀。
十三世:顒,寅长子,内务府郎中督理江南织造,诰授中宪大夫,生子天佑。
頫,寅次子,内务府员外郎督理江南织造,诰授朝议大夫。
颀,宜子,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诰授武义都尉。
十四世:天佑,顒子,官州同。
——源自:《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
评:
《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被红学界简称为《五庆堂谱》。此“宗谱”是关于曹天佑个人身世两份直接史料之一,弥足珍贵,属民间性质。该谱系手抄本,于1962年在北京市文化局组织的关于曹雪芹家世的调查中被发现。保存者为曹仪简先生。他是该谱修制者曹惠庆、溥庆、荣庆、积庆、裕庆等“五庆”兄弟中溥庆之三传孙。他将该谱正本捐献给国家,现存北京市文物局,副本自留家中。正、副本内容完全相同,都是手抄。
此“宗谱”与下面引用的“通谱”记载有差异,需比照、甄别。它是将《红楼梦》作者确定为曹天佑的本源。其记载事项极其简略,需其它史料和《红楼梦》文本参照、补充。
史料二:
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孙,曹玺,原任工部尚书;曹尔正,原任佐领。曾孙,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曹荃,原任司库。元孙,曹顒,原任郎中;曹頫,原任员外郎;曹颀,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曹天祐,现任州同。
——源自:《八旗满族氏族通谱》卷七四。
评:
“通谱”是关于曹天佑个人身世两份直接史料之一,属官谱性质,同样弥足珍贵。其基本内容与“宗谱”相同,有细微差异,关于曹天佑的辈分记载有误。
史料三: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頫谨奏:为皇仁浩荡,代母陈情,恭谢天恩事。
……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
——源自:文献丛编·康熙硃批谕旨(1)
评:
它是关于曹天佑个人身世唯一的一份间接史料。其中“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一语让世人知道曹顒和马氏的遗腹子曹天佑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初七以后,六月初七以前。
与此对应,《红楼梦》书中第二十七、二十九回两次提到“四月二十六日”这个特殊日子,并说这是“遮天大王”的生日。“四月二十六日”正好是三月初七日以后到六月初七以前的一天。作者曹天佑在书中隐讳、精妙地设计五处情节暗示:“宝玉是天王”。贾宝玉的生活原型——曹天佑自己名字中的“天佑”恰恰与天上三十六课天罡星之一“天佑”星同名。“天佑”星是天罡星,转换到书中就成了“宝玉是天王”。“宝玉是天王”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从未见过,它独隐存于《红楼梦》文本之中,为作者曹天佑所独有。我们由此推定、确信曹天佑的生日是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即公元1715年5月28日。
史料四:
“曹公讳霑墓”碑石:1992年新闻报道,北京通州县农民李景柱于1968年在通州县张家湾村发现一刻有“曹公讳霑墓”碑石。碑石长一米,宽40厘米,厚15厘米;碑面很粗糙;“曹公讳霑墓”五字清晰、粗俗;左下角有“壬午”,“午”字下边一横一竖有残缺。
李景柱发现上述碑石时正值“文革”时期,有政治风险,其有意隐瞒,遂将碑石作房屋基石。1992年李将碑石发现、隐藏原委对外公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网上能搜到墓碑图片。
——源自《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一辑》之《曹霑墓碑发现纪实》
评:
关于“曹公讳霑墓”的关联情况,互联网上能搜到,包括墓碑的图片。将曹霑的史料放在曹天佑的名下应说明情况,阐述理由。粗略一看,曹霑与曹天佑是两个不同人,两个个体概念,两码事。两个不同的人名怎么能牵扯到一起?我们将在下文《关于曹天佑的合评》及后面曹頫向康熙皇帝报告其家产一节中阐述曹霑与曹天佑的关系问题。
关于曹天佑的合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族谱的起源最初是我国古代王朝王室为表明自己的统治地位其来有自、正统合法而编修,因而其范围仅限于王室。随着时间的推演,其范围逐步扩大到贵族,进而进一步扩散到整个社会。整体而言,我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家谱的编修工作。在当今民间,这样的传统仍有保留。它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氏家族从曹锡远一代算起,逐步由包衣而转化为贵族,当然会重视修谱。《红楼梦》文本中也有这样的痕迹。
看下面两个例证。其一,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就介绍了贾家“氵”字、“代”字、“文”字、“玉”字和“艹”字辈五代人。书中故事主要在“玉”字和“艹”字辈人物中展开。其二,书中第四回描述“护官符”一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间接出场时,脂批对此进行了批注、提示。其批注、提示的内容透漏了书作者创作时撷取生活素材的原型家族流派的部分信息。
上引两份直接涉及曹天佑个人家世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一份是民间性质,我们简称“宗谱”,另一份是官方性质,我们简称“通谱”。说它们弥足珍贵,是因为除此之外我们后来人没有见到其它任何关于曹天佑个人身世的直接史料;它们弥足珍贵,还因为它们是我们将《红楼梦》著作权确定在曹天佑身上的本源。这两份史料有同有异,有借鉴和补充,因其记录事项均不尽完善、准确、一致从而引来质疑、非难。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在《曹雪芹家世新考》一书中经考证认为“宗谱”所载曹氏始祖曹良臣不是曹天佑的祖先,是以讹传讹误入;曹氏始祖当为曹俊。冯先生同时坚定地肯定了“宗谱”的史料价值。我们认为:前人在修“宗谱”和“通谱”时主观上无意凭空捏造,并主动用它来欺骗后来人。也就是说,它虽然有缺陷、毛病,但基本真实可信,不是主动造假、诓人,不是故意无中生有。因为这两份家谱并不全面和精准就否定它的真实性,我们会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将以此为基础,努力做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工作,探寻、接近以至部分还原《红楼梦》创作实践的真相。胶柱鼓瑟地停留、局限于上述两份资料就事论事,却想要更多地追寻《红楼梦》创作实践的真相是不可能的。那该怎么办呢?我们认为应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我们将借重已有或将来可能发现的史料;另一方面,在确信《红楼梦》是曹天佑的个人自传、书中暗隐曹天佑早期身世信息后,我们又多出了一种的现实选择——一定程度地将已知史料和《红楼梦》中的关联描述、情节进行比较、印证。
“宗谱”记载直接涉及曹天佑的文字是:“十三世:顒,寅长子,内务府郎中督理江南织造,诰授中宪大夫,生子天佑。……十四世:天佑,顒子,官州同。”“通谱”记载直接涉及曹天祐的文字是:“元孙……曹天祐,现任州同。”就曹天佑本身而言,“宗谱”中是“天佑”,而“通谱”中是“天祐”。《康熙字典》中,佑是佐助的意思;祐是神助的意思。两者有细微差别而本质上一样。藉此,我们判断,实际生活中两者应该是通用。后文我们将择机阐述“佑、祐”与“霑”的关联问题。此其一。其二,“宗谱”中记述了曹家第九世曹锡远到第十四世曹天佑,共六代。“通谱”记载了曹锡远及其子、孙、曾孙、元孙,共五代。曹天祐被列为元孙一代,应为错误。其三,“宗谱”记载曹天佑为“州同”。“通谱”记载曹天祐为“现任州同”。资料显示,“通谱”编纂的时间为雍正十三年到乾隆九年,即1735年到1744年。换言之,我们藉此知道曹天佑1735年到1744年期间的某年开始曾经担任过“州同”。至于他于具体于何时何地担任过“州同”,人们都会急切地想知道,却只能寄希望于今后可能发现的史料。关于曹天佑的出生年月,另一份间接的史料可以初步判定。他的叔父曹頫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农历三月初七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中说“奴才之嫂马氏,现怀妊孕已及七月”。藉此,我们知道,曹天佑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农历三月初七以后、六月初七以前。《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有“遮天大王”四月二十六日寿诞的描写,书中其它地方还有多处“宝玉是天王”的隐语。我们由此确信曹天佑的生日是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即公元1715年5月28日。这也就是说,曹天佑是在他20到30岁中的某年开始,曾经担任过“州同”。《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关于赖世荣三十岁作州县的描述或许多少有些曹天佑自己的身影。其四,其它的史料显示,曹宣有后代,而“宗谱”和“通谱”均无记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宗谱”和“通谱”除录“曹天佑”外,他的同辈未录一人,这是为什么?这给我们求证、探寻提供了空间。
关于曹天佑身世的直接和间接的史料仅上述三份,非常有限。我们已做了浅显的述评、解读,仅此而已。另一份关于曹霑的史料需另行阐述。如果就事论事、驻足不前,我们对于曹天佑的探讨就无法拓展和深入。现在已经判明《红楼梦》暗中是曹天佑个人早期身世和经历的自传,文本中有许多隐藏的信息。我们可以拿文本说事。这就给我们述说拓展了很大的空间。
在《红楼梦》文本中出现了“天佑”这个名字,第十六回有个书作者一次性提及的闲人:吴天佑。按照书中的情节,在任何读者来看,“吴天佑”都是一个完全可以忽略不提的人物。从文本表面来看,删除这个人对文本不会有任何实质性影响。我们后世读者可以这样想,但书作者却没有这样做。或许,他在打趣自己,说“无天佑”,实则是想说有“天佑”。手抄本的己卯本此处写作“天祐”,而且“祐”子是个减笔字,少了一“丶”,值得注意。脂砚斋说过作者用“忙中写闲”写作方法暗写作者自己的相关情况。上述这一情况应该符合“忙中写闲”的特征,应是作者写自己。
经鉴别确认,“宗谱”和“通谱”都没有“天佑”同辈人,而文本却不尽然。第十二回的回目是“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天祥就是贾瑞。我们推测,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曹天佑有一个同辈兄弟叫曹天祥。书中第十六回还出现了两个“天”字辈人物,即贾琏的奶兄、赵嬷嬷的两个儿子赵天梁、赵天栋。“赵”和“曹”近音。两人名字听上去像曹天梁、曹天栋。书中第十九回还出现了“天魔星”一词。
以上我们已经就文本中搜剔到的“天佑”、“天祥”、“天梁”、“天栋”、“天魔”进行了简要解说。这些只能算是只字片语、只鳞半爪。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情况的基础上说事,我们难免会落入捕风捉影的泥沼而难以自拔,会被人猛烈抨击和诟病。曹天佑在书中隐写自己远不止上述“吴天佑”、“贾天祥”、“赵天梁”、“赵天栋”、“天魔星”等情况,书中包藏他的个人身世和早期经历。关于他的早期个人经历,在其它章节会尽可能细加阐述。下面我们简要阐述他怎样在书中讳莫如深、小心翼翼、百转千回却又坚韧不拔地隐藏个人身世。
我们身处的是一个物质世界。人类语言、文字及其它文化信息是包括人在内的物质世界的一种外化、反映。语言、文字和物质世界、事物真相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和其它文化符号感知、认识过去或它处发生的事情。文学作品就是这样。文学、文艺作品来源于现实,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和概括。关于文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有一句经典的话:文艺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广义而言,整部作品都是作者的自传,都和作者一定程度对应。狭义而言,作品中有一个或多个人物与作者一定程度对应。
《红楼梦》作者曹天佑开篇就讲“将真事隐去”。这是他主观上有意提醒世人、后人,该书进行了加密处理。曹天佑的叔父曹頫、曹氏家族有被雍正皇帝抄没的经历。身处文字狱盛行的清朝中期,曹天佑著书立说,记载被皇帝抄没自己家族这样的事情,事关重大,攸关性命,稍有不慎自己和家族成员的人头就会身首异处。他凭借执著、勇气和聪明才智,按照自己的逻辑编制了一套史无前例却又有迹可循的密码将个人身世信息切分成多个片段隐在书中。前八十回书稿因先期抄阅流传而成功躲过文字狱的历史劫难,从而流传给后世。八十回后的文稿可能因为比较直露,没来得及进行更周详的加密处理而被官府关注、抄没,留下永远的遗憾。
该书作为文学作品却因故进行了出人意外的加密处理,其复杂程度远远出乎人们的想像。书中,贾宝玉、甄宝玉以及贾兰三人都部分对应作者,他们的生活原型都是曹天佑。贾宝玉是爆料者,甄宝玉也是爆料者,贾兰还是爆料者。作者精妙地设计三个分身来进行爆料。红楼“深喉”则是曹天佑自己。全书的主要背景年代是历史上的1727年。贾宝玉在第二十五回十三岁。甄宝玉第五十六回间接出场时十三岁。贾兰第七十八回十三岁。书中,贾宝玉、甄宝玉、贾兰三人实际上是同龄人。
1、关于贾宝玉。
文本中有他太多的话语和描写,举不胜举。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繁”。正如脂批所言“繁中虚”。这一人物形象有现实和文学双重属性,有真实和虚构双重属性。作者有意渲染其假的一面,同时也逗漏了其真的一面。作者将自己生日、故乡金陵、从小佩戴红色“通灵宝玉”、有多样红色服饰、宝玉是“天王”、小名“宝玉”、从小聪明而顽劣、受老太太和太太宠爱、从小生活在女人堆中、不愿走仕途经济之道、毁僧谤道、过十三载那年遭遇“持刀弄杖”的事变等等真实信息或明或暗附着在贾宝玉身上;同时,将贾政、王夫人生活原型与贾宝玉生活原型之间没有父子、母子关系虚构成父子、母子关系。这一虚晃一枪的写作手法瞒过几乎所有的读者。现实生活中曹頫与曹天佑是叔侄关系而非父子关系。贾宝玉和作者之间有一部分信息对应、有一部分不对应,因而,两者之间是部分对应关系,是差异性对应。贾宝玉在书中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详加解说。
生日问题。
全书写了许多人的生日,却出人意外地唯独找不到明写宝玉生日为哪天的文字。这牵涉到书中第一号主角生日问题,当然实际上也是牵涉到作者曹天佑本人生日的问题。第二十七回,“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笑道:“……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圣诞,……”。作者用“不写之写”的方法暗写这一天是贾宝玉的生日。这是书中最大、最显著、最重要的“不写之写”。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实际上就是曹天佑自己的生日,它是曹天佑个人身世的信息片段之一。前引曹頫给康熙的奏折显示,马氏之子曹天佑生于三月初七以后至六月初七之前的某一天。四月二十六日正好与之吻合。
“天王”问题。
第二十八回,黛玉作《葬花吟》后与宝玉复归于好。宝玉和王夫人等讨论药案。王夫人忘记药名。宝钗提醒药名为“天王补心丹”。此处有甲戌本脂批:“慧心人自应知之。”脂批说有智慧之心的人会知道这件事。此处,脂批意在提示:贾宝玉是天王。
第二十九回张道士说的:“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圣诞。”在此,作者暗示贾宝玉是天王。暗喻贾宝玉为天王是因为与其生活原型曹天佑有关。因为“天佑星”是天上三十六颗天罡星之一。书中与曹天佑对应的贾宝玉因“天佑星”而被作者喻为天王。书中第三十六回贾母言语中透漏:宝玉是有星宿的。
第三十四回,薛蟠反驳宝钗曾说:“难道宝玉是天王?”这看似是书中人物的一句对话,实际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隐语——宝玉是天王。
第四十一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时说:“我就像到了天宫里一样”。这与上面的情况如出一辙,同样是一句隐语。怡红院是贾宝玉的居住地。居住地是天宫,它的主人贾宝玉则是天王。
第四十六回,贾赦要鸳鸯做小老婆而遭反抗。贾赦污说鸳鸯恋着宝玉或贾琏。鸳鸯说:“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上述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四、四十一、四十六回五处暗隐“宝玉是天王”的情节是一种排列,是一种“空谷传声”。曹天佑在书中设计五处情节暗示:“宝玉是天王”。深究其中缘由就是因为贾宝玉的生活原型曹天佑名字中的“天佑”与天上三十六课天罡星之一“天佑”星同名。“天佑”星是天罡星,转换到书中就成了“宝玉是天王”。“宝玉是天王”在中国任何古代典籍中查找不到,它独隐存于《红楼梦》文本之中,为曹天佑所独有。它是曹天佑个人身世的信息片段之一。
第三回王夫人称宝玉为“混世魔王”。第十九回林黛玉称贾宝玉为“天魔星”。深知底细的脂批作者在此连声称妙。第五十四回贾母称贾宝玉为“魔王宝玉”。把“天佑星”说成“天魔星”当是幼小的曹天佑因既聪慧又调皮、顽劣而被亲人戏称;进而,“天魔星”又因一个“魔”字演化为“混世魔王”、“魔王宝玉”。
小名“宝玉”问题。
第五十六回,贾宝玉做梦。梦中甄宝玉的丫嬛们说:“‘宝玉’二字,我们是奉老太太、太太之命,为保佑他延寿消灾。”我们来剖析这一情节。丫嬛叫“宝玉”就可以保佑延寿消灾,事出常理之外。怎么会有这样的逻辑?借用数学语言表述这句话就是:丫嬛叫“宝玉”=保佑。其实,它是全书的一个书眼,是一种“不写之写”。曹天佑用这样精心设计的情节、采用特殊的句式说,“宝玉”谐音“保佑”。只有“宝玉”谐音“保佑”才会有丫嬛叫“宝玉”=保佑。这是作者向外界和后世发出和传递的最强文化信息密码之一。第十六回,脂批说:“世人见‘宝玉’而不动心者为谁?”脂批在此刻意提醒世人,听见“宝玉”二字要动心、用心。近三百年来,有多少人将脂批听进去了并认真进行了思考呢?下面我们遵循脂批的提示,来找寻书中小名“宝玉”的情节。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对王夫人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
第五回,丫鬟唤做梦的贾宝玉:“宝玉别怕”
第十六回,秦钟死去前与鬼判对话中有“不瞒列位,就是荣国公孙子,小名宝玉的。”。
第二十三回、第五十六回,丫嬛说:“老爷叫宝玉”。
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叫“宝玉”。贾母说,不要叫小名。
第五十二回,晴雯与坠儿母亲对话中有提到小名“宝玉”的情节。
第五十六回,书中七次用小名“宝玉”造句。
上述埋藏在书中第三、五、十六、二十三、三十一、五十二、五十六回情节中的“小名宝玉”现象是一种“空谷传声”,它传递的是曹天佑的个人身世信息。这是曹天佑在用奇特的方式透漏自己的小名叫“宝玉”。“小名叫宝玉”是曹天佑个人身世的信息片段之一。
“通灵玉”为红玉问题。
书中第八回详细描摹“通灵宝玉”。通灵宝玉正面图式:(篆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金项圈上正、反两面分别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图式。曹天佑有留下影像资料的意图,想把“通灵宝玉”、金项圈这两件物品原始面貌原样地告诉后世读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仙寿恒昌”、“芳龄永继”与延寿消灾意涵相近,一脉相承,这与曹天佑降世前的历史情形吻合。此其一。其二,第十七回,在描述怡红院的场景中有篆体字“万福万寿”出现,此时脂批说:“前金玉篆文,是可考正篆。”脂批明确提示,第八回中描写的金锁和“通灵宝玉”上的篆文是可以考证的,是真实物件的传真写照。“通灵宝玉”和金锁是实物,是文物。它是作者刻意在书中向后世发出和传递的最强文化信息密码之一。其三,第六十二回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说,“通灵宝玉”是“时事”。上述第八、十七、六十二回的情节描写也是一种“空谷传声”。因此,我们确定“通灵宝玉”是曹天佑从小佩戴的一件实物。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一实物有一突出特征:红色。书中暗写“通灵宝玉”是红玉,这进一步证实“通灵宝玉”是一件实物。
第一回,作者在书中使用的“绛珠”、“赤瑕”二词中暗含“红玉”二字。脂批对此提示说:“点‘红’字‘玉’字二”。
第八回,“宝钗托(通灵宝玉)于掌上,……灿若明霞,(甲戌本脂批:色。)……”脂批提示通灵宝玉是红色的。
第二十四回,介绍林红玉: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脂批说:“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
第二十七回,小红说自己:“原叫红玉来,因为重了宝二爷……”。
第三十五回,“宝钗道:若用杂色断然是不好的,大红的又犯了色”。
上述第一、八、二十四、二十七、三十五回是一种“空谷传声”。书作者和熟悉创作真相的脂批作者共同在书中五处地方暗示,“通灵宝玉”是块红玉,当然它是一件实物。它蕴含曹天佑的个人身世信息。
2、关于甄宝玉。
他为塑造贾宝玉起对比、提示、导引等作用。他和贾宝玉一个在镜中,一个在镜外。八十回文本中没有甄宝玉直接出场的描写。文本通过第四、第五十六回情节和脂批让他间接出场。作者曹天佑将自己生活在南方金陵、小名“宝玉”、从小聪明而顽劣、受老太太和太太宠爱、从小生活在女人堆中、背景年代十三岁等真实信息或明或暗附着在甄宝玉身上。
3、关于贾兰。
他在文本中贯穿始终而又极简约,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省”。这也如脂批讲的“省中实”。简节、省约的文字中隐含着实情。这一人物形象亦有虚构和真实双重属性。作者对他进行了多重包装以刻意隐瞒其真。他沉默寡言,不露声色,一般不见其影踪。作者将自己背父、五岁攻书、背景年代十三岁等真实信息或明或暗附着在贾兰身上;同时,将贾珠、李纨、贾兰对应的生活原型曹顒、马氏、曹天佑同时降低一辈写在书中。这一出人意外的变换、虚构写作手法又一次瞒过几乎所有的读者。
归纳起来,书中暗藏在贾宝玉、甄宝玉、贾兰三人身上关于作者的多个个人身世信息片段拼接和整合后可以组成关于曹天佑个人身世的信息链。根据这一信息链和已知的史料我们可以勾勒并初略还原下列情况:
1712年七月,康熙帝宠臣曹寅死了;1715年正月初八,曹寅的独子曹颙又因病英年早逝;贵族家庭家道面临后继乏人的囧境。两代人在短期内相继辞世使曹家胆颤心惊,于是将希望寄托在曹颙遗孀马氏将要出世的婴儿身上。
家族事先给可能生男、可能生女的婴儿准备了喻意喜庆吉祥的刻有篆体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红色玉佩和刻有篆体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1715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这个婴儿出世,他是个男婴。“通灵宝玉”派上用场。他就是曹霑。他被精心取字为天佑。“佑”即保佑、庇佑。天佑意即上天保佑、庇佑。霑,浸润之意。“佑”与“霑”有意涵相近之处。这样取名的情形与曹家及皇家有密切交往的显赫家世渊源、扬宗耀祖的殷切期盼一脉相承。“保佑”谐音“宝玉”。为了求得心灵的慰藉,让这个小孩顺利生养,家庭权威人士嘱咐家里的下人从小叫这个孩子为“宝玉”。“宝玉”听起来就是“保佑”。“天佑星”还是天上三十六颗天罡星之一。因此,书中的贾宝玉被暗喻为“天王”。这个小孩既聪明又顽劣,日后被家人戏称为“天魔星”、“混世魔王”和“魔王宝玉”。
1723年,即雍正皇帝继位初年,曹天佑的舅爷爷李煦因经济等问题被抄家,曹家受到影响。曹頫在江宁织造任上接连失误、渎职,多次受雍正帝告诫、训斥。1727年,李煦被查到曾交结雍正皇帝政敌允禩,被判斩监候,后改为流放。曹家受牵连程度加深,恶化。1727年约十一月间,在运送龙衣等过程中,曹頫等三织造派出的办事人员在山东发生勒索财物的“骚扰驿站案”。审案期间,曹頫暗中转移家财的不忠行为被雍正帝察觉、知晓,引发雍正帝极大反感、震怒。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下旨查抄曹頫。1728年正月曹家被抄,后返回北京。资料显示,曹家被抄家北返后,曹天佑和他的家人一起被首先安排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居住。据《乾隆京城全图》提供的信息,此处在北京城南。这里离城西曹天佑姑父讷尔苏、姑母曹佳氏居住的平郡王府不远。曹家在运河的北起点、北京东南的通州有房地产业和家族墓地。因此,曹天佑在北京城南、城西、城东南应留有生活轨迹。
北返后,更名为“曹雪芹”的曹天佑以小说的形式极其隐讳地追忆了惨痛的家族史。书中第一回说过: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和推理,曹天佑悼红才合符情理、合符历史。
如果说我们还可以从《红楼梦》文本中辨析、识别一些曹天佑个人身世信息和早期的经历,那么,《石头记》书稿初步完成后,关于曹天佑的经历信息几乎湮没。甲戌本一条脂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