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账 户:
密 码:
忘记密码
账  户:
新 密 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60s
注册账号
账 户:
密 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60s
《向日葵》
  • 作者:关传远
  • 字数:
内容简介:
主要写了一个中学生阿成的生活经历和所思所想,多少有些模仿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以阿成的视角来理解这个社会,以及对此的无奈愤怒彷徨.
作者介绍
  • 目录
  • 样章

........

我的一个朋友阿成离开我已经一年多了,当我们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在每天数次从家到学校往返的路上,他总是常常和我提起长大后要去看一看高山大海,开始的时候我马上对这个提议表示了积极的响应和支持,只是后来当这个让我感到新奇的计划成为了阿成的口头禅动辄就要拿出来与人分享的时候,我慢慢觉得了事情的无聊,并以不屑的口吻指出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就是一厢情愿想当然地以为着,而这种美好都是骗人的。

阿成当即从书包里抽出我们的语文课本,飞快地翻开来,眼睛盯住书的页眉,那里有被要求跟着老师口述记下的字数不等的每篇课文的中心思想,阿成不时眼神一亮地停顿一下示意我凑上来仔细看,然后接着向后翻去,一本书翻完之后,阿成捧着书本一本正经地对我最后总结:“看到了没,简直都在赞美祖国的山河,这大好山河,这无限热爱之情,多么好的搭配。”

虽然阿成这么想要说服我,我还是对阿成费的一番力气做出否定:“那些许多都是应个景,凑个趣的,还有的是被你拿来凑数的,不能太当真。”

阿成一边把书放回书包一边自语般地说:“说也说不明白,浪费时间。”

而现在阿成已经是托体同山阿了,这也许是他最后的愿望,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被他变成了现实,对于这其中的原因我曾四处打听过,却还是没有问出个所以然来,后来也就放弃了,虽然逝者未必已矣,我还是放弃了。

阿成已经猝然远逝了,再去不舍地追究几乎也没有什么意义,但一些端倪还是在我心头浮现出来,这来自我许久前收到的一封信件,虽然没有署名,但我知道这是来自阿成的,连地址都没有留,不知是不是烦我回信又与他起了争执,也许是觉得没有回信的必要,当我看了里面的内容后也觉得是没有必要回信的,因为一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靠争执就行的,更让人难过的是这些问题也许根本就不能被解决,只是比起其他人选择忽略的方式,阿成非要去找出一个答案的做法似乎反而让答案显得更遥不可及。

那封信里只有一张小小的图片,上面是十几朵像是被狂风吹着而张牙舞爪的向日葵,要挣扎着发出呐喊一般,连下面安放他们的瓶子也似乎要动起来了,这自然不是阿成画出来的,至于来历有点知识的人马上就能说出来了,阿成在曾经第一次看到时就被折服了,那应该是在一本美术书里展示的一副缩小版,阿成当场就用小刀割了下来放进了口袋,马上又觉得不妥掏了出来夹回了书里,后来阿成不知从哪里居然又搞到了几幅差不多的画,数量和颜色不一样,但看着全是一样的张牙舞爪,都统统夹进了这本美术书里。

自此这本美术书就常被阿成翻开看,老师和其他大人看到后都觉得这是一个喜爱画画并没准是个有些艺术天分的孩子,有的人更是当面就不吝赞美之词的对阿成一番夸奖,但这些却让阿成更是感到沮丧了,因为阿成曾有心对着让自己如此心仪的大作描摹一下,油画不行还可以来素描,只是阿成握着铅笔围着各幅图片都一一全方位的转过之后,最后还是扔掉铅笔发出一句感叹:“这该从何画起啊。”

阿成虽然因此受到了打击,但还是热衷于搜集这类向日葵的画作,原作是根本不可能搞到了,好在这种画有很多复印版本,搜集起来不怎么困难。

阿成曾经给过我一个笔记本,封面上就贴着一幅向日葵的画,只有寥寥几支,插在一个青色瓶子里,旁边还躺着两三支,似乎已经要结束生命了,也仍让人觉得在热烈地舞动,下面有阿成写的一行字:这份极致的表达怎能让人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