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账 户:
密 码:
忘记密码
账  户:
新 密 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60s
注册账号
账 户:
密 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60s
《停云》
  • 作者:
  • 字数:
内容简介:
《停云》收录了散文52篇,共14.5万字,分三年完成。恰好以年轮作辑名,倒是别有一番意趣。文章相当一部分发表过。

文集内容,从题目便可看出主要是怀念故土和亲人之作,除少数篇章外。那游离的部分,正好可以借此调剂阅读口味。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杜柯,资深编辑,主编。曾用多个笔名。已在《当代小说》《黄河文学》《文艺风赏》《散文百家》《散文选刊》《读者.校园版》《文苑.经典美文》《雪莲》《小说月刊》《中华文学》《新大陆》《鹿鸣》《西部作家》《佛山文艺》《南方人物周刊》等刊物上发表100多万字。

出版有长篇小说《瘦王》《少年行》《雪隐》。

所获奖项:

长篇小说《雪隐》2016年参加厦门凌零图书征稿大赛入选最终十部

中篇小说《落鹰》获首届师陀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在野》获第十届中融青年原创文学大赛二等奖

短篇小说《开锋》获首届“鹿鼎山”杯武侠小说征文大赛奖

2019年入选第七批浙江省青年作家人才库。
  • 目录
  • 样章

2016

有一种烟,叫炊烟

竹笋

空巢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没有牛气的村庄

说树

智者乐水

会跑的树桩

大雨倾盆及其他

对面的山上

今生今世

诗画芭蕉

关我鸟事

人间柿树

雀泛

生命的图腾

话说旅游

这个时代

麻雀与土豆

木耳的呼唤

夭猫

脱发地球

一树碧桐妙无穷

追风

 

2015

花桃

竹林

死亡词性的变迁

桃花雨

稻草人的一生

端午时节

盛世桃花

石榴小记

鸡蛋

蚊子

爱情杂碎

“手机控”诉

旅游的母亲

终极谜题

清明遇

清明词

书葬

土豆花开

再见桑葚

桑葚树上结桑葚

杀生池

杀鼠

禅剑合一

速游三记

捉迷藏的人

 

2011

面壁

中国式“炫耀”

苍狼俱乐部

 

后记


死亡词性的变迁

 

 

外婆死后,我对死亡的认识和体悟由启蒙开始深入。

最初,死亡是个动词,形容词。死亡是失去,是人消失不见了。是无可言喻的悲伤,是撕心裂肺的痛苦和牵肠挂肚的纠结。

当亲人死后,你觉得生命中某个部分也死了,那原本鲜活的部分渐渐变淡,变灰,变黑,直至变死,抽干,失去生命,成了一张黑白的风蚀照片。此后成为死的记忆而非活的记忆,逐渐消隐退却,直到某一天似乎要淡出你的记忆和感知之外……

然而,死亡本身却是有生命的。它像种下的一粒种子,一种农作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生长,壮大,最后不可迫视不能消灭地在摆在那里。死亡的生命从死亡那天就开始诞生了,犹如一个婴儿降生到人间。这种以死为活的本质,我们即便有向死而生的勇气也没有办法改变它。

后来,随着时间的加深、绵延,死亡变成了名词,叹词,甚至介词。死亡成了我们熟悉的一种状态,天荒地老,和春草一起生长,和秋叶一起飘落,和我们熟悉的阳光白云一样悠久、渺远;再后来,死亡变成了叹词,成了活着人口中一声长叹或心里无声的叹息,它成了一个人一生的一篇结词,是最后一个叹号,叹号之后已成余响……再到后来,它还成了介词、连词,是一道墙,介于生死之间,连结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是一道活时只能观望永不可翻越的关隘。

每当回忆起外婆,我就无可奈何地觉得,我们被她老人家抛弃了。她陪我们走了一段路程,我们却成了那段时光的遗物,被抛到路边。一种类似悼亡的情绪自然产生……不是悼亡外婆,而像在悼亡自己,悼亡被外婆抛弃的我们在外婆心中也已经死了。

死亡是所有的困惑中最应该面对但所有人都不愿面对的。我不知道我们有一天和外婆一样成为静止的一堆黄土的时候,是不是我们就和外婆见面了?——那时候我就和外婆是同一类事物了吧,是同一种性质了。可同一类事物同一种性质也不一定能互相了解啊,你说,地上这块石头就一定能了解身边的另一块石头吗?

但是,在我们没有成为和外婆同一类事物之前,我们对外婆的牵挂被死亡阻碍,死亡就是一座磅礴大山,遮住了我们的视线。外婆对着我们以一个永远的背影定格,不再回转身来。你所能记住的,是她以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那些,如同浮尘永远飘浮在记忆上空。宛如从窗外射进来一缕阳光,我们可以看到光柱中的浮尘游动——从某种角度讲,它是活的又是死的,是静止的又是飞动的,甚至,它既存在又是不存在的……

也许,死亡让曾经的活着显出某种“神性”和意味深长的味道。这么或长或短的一生,就是通过最后的死亡为了向你说明什么,启示什么,晓谕什么……

有人说,生如登山,死如下海。登山的时候谁都可以看到,下海的时候谁都看不到了。生,是一种不断攀爬的过程吗?死,是一种不断跌落的过程吗?或者,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人生就是一种眼高手低脚踏实地的践行过程吗?这个过程也就是从生到死的过程吧?

人来世上,不过像出一次差而已。这是豁达者或睿智者的看法。豁达者,能够放下;睿智者,可以看透。可惜,对死亡未做真正了解的放下,只是盲目的放下;对死亡缺乏真正洞彻的看透,也只是自以为是的看透。人类在庞大的死亡面前多么渺小和弱智啊。死亡是天,是天花板,老虎吃天真无从下口!

外婆的音容笑貌,曾长久储存在我记忆里,因为没有新因素的注入,已经开始随着时间慢慢发酵和变化……开始,我很害怕这种变化,我感觉我不仅失去了外婆,还失去与此相关的记忆,那些记忆非常美好,温暖,让我留恋不舍,现在这些记忆还在,但渐渐失去了温度和鲜活,连诸多细节和情绪都要渐渐消陨,蒸发掉,若干年后,留下的也许只是模糊而粗糙的轮廓……这是一件恐怖的事,我恐怖于这种猝料不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死亡带来的,我恐怖这种变化甚至超过了死亡本身。

最初外婆走后,我们很不适应。但除了我们,其他都很适应着。她看到过的光影声色,那些山,那些水,那些树,那些土地,似乎还是一成不变。我一直在想,凡她行走过的地方,是否暗暗记录有她的足迹?凡她说过的话和发出的声音,是否已被宇宙吸纳摄取,一点一滴都不会消逝,只是我们找不到那存贮的硬盘和登录的密码?

外婆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值得记录的故事。其实每个人一生都是故事,不过有的故事传奇有趣有的枯燥无聊罢了。我们也正在经历并演绎自己的故事,不管愿意不愿意,我们都深陷其中——我们的角色是那样奇特: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甚至还是导演

外婆去世后,这幕戏就结束了,戛然而止。看戏的观众也散场,她自己也退居幕后。但我有时候反而无端揣测,是不是她自己还在演着?……以我们看不到的方式在另一个世界里一直继续?

外婆死的时候我还小,小到我认为世界是扁平的,似地平线一样一眼就能看完;外婆死后我长大了,或者说长了好大一截,这时我的高度决定了我看到世界是立体的,看到了球体,非常深邃,不可捉摸,不可分裂……外婆的死,没有改变世界,但是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其实世界永远不会改变,它本来如此,千年万载以一成不变的方式运转着,但人的世界观可以改变,一直在发展……

如果把“死亡”当做消逝,不见,或者停止,你一定搞错了。你不了解死亡。死亡真的有自己的生命,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生长。它一直在长啊长,悄无声息。你以为有一天它会消失不见已远离了你,其实它一直都在。在更广大虚茫的空间里。

外婆就是坐死亡这辆车走的。这辆黑色的车载走了外婆,就像乌鸦的翅膀驮来了暮色。外婆走了之后不知所向,无法追踪,但我看到同样一辆空车停摆在门口,这样的车也许就像公交一样有无数路次,他们看上去都差不多,却拥有生命,在静候下一个乘车的人……

相对于每个乘车的人,这辆车都是单程车,只要谁一坐上,就再也不能回来了,别人只能看到一个远去的背影。退一步讲,即使他又坐另一辆车回来,你也不认识他,而且,他也不认识了你,更悲哀的是,他也忘了曾经来过这个地方。

外婆去世已经好多年了,好多好多年了,我们以为有一天她终会从记忆中抹去,像水消逝在水里空气消逝在空气里,但是没有。她消逝了,但是你知道,她还在空气里,还在水里。大海和天空,都有她,她的气息仍在那里面发散。

是的,死亡本是一个动词,形容词,后来演变成了名词,叹词,再后来,死亡成了一个虚词。

虚词不是虚无。虚词也是词,你没法从字典上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