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账 户:
密 码:
忘记密码
账  户:
新 密 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60s
注册账号
账 户:
密 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60s
《中国北方民族史话》
  • 作者:李铁
  • 字数:
内容简介:
作品简介:书稿是以随笔的方式,叙述了自古以来各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故事,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有关的书籍很少,因为这方面的故事非常复杂,难以厘清。比如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有那些民族,他们又是如何产生与消亡的,有那些历史故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每篇随笔不超过1600字,简单明了,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本书也很有独到的历史眼光。比如对中国的定义,现在所有的主要语言中,除了中文,都把中国叫契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者在书中都以故事的形式,给予了一定论述!


作者介绍
作者李铁, 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硕士毕业,在甘肃新华社分社担任10年一线记者,熟悉西北5省特别是甘肃一草一木,冒着生命危险去过甘肃很多偏远地方,2002年到北京工作至今。
  • 目录
  • 样章

目 录 

钓鱼的姜太公是羌人……………………… 

山戎留下老马识途故事…………………… 

冒顿大破东胡……………………………… 

不想复仇的大月氏………………………… 

汉武帝反击匈奴…………………………… 

勒勒车的历史绝响………………………… 

王莽索回“匈奴单于玺”………………… 

东汉羌族人首次称帝……………………… 

董卓火烧洛阳……………………………… 

曹操北征乌桓……………………………… “

五胡”乱世涌入中原……………………

凄婉的《阿干之歌》……………………… 

人品最好皇帝被废杀……………………… 

匈奴灭亡西晋……………………………… 

羯人是“匈奴别部”……………………… 

冉闵发布“杀胡令”……………………… 

慕容垂叛逃前燕…………………………… 

仇池古国宫廷喋血………………………… 

张祚称帝众叛亲离………………………… 

氐族士兵草木皆兵………………………… 

鸠摩罗什被挟持东进……………………… 

乞伏乾归恢复西秦………………………… 

南凉破罐子破摔…………………………… 

西凉与北凉长期争战……………………… 

武威公主险些被毒死……………………… 

羌人再度称帝……………………………… 

处心积虑恢复燕祚………………………… 

丁零上演“农夫与蛇”故事……………… 

娈童皇帝不回故地………………………… 

后燕与北魏反目成仇……………………… 

冯弘杀死100多个亲侄……………………… 

慕容德被地震吓死………………………… 

大夏国惨烈夺嫡…………………………… 

拓跋焘死于太监之手………………………

拓跋宏迁都洛阳…………………………… 

柔然帮助北魏平定“六镇”之乱………… 

侯景饿死梁武帝…………………………… 

杨坚有个鲜卑名字………………………… 

枯井里抓获陈国皇帝……………………… 

隋炀帝杨广被杀…………………………… 

李世民善待颉利可汗……………………… 

唐军消灭薛延陀主力……………………… 

黠戛斯认亲………………………………… 

吐谷浑归附唐朝……………………………

 武则天迁都洛阳再次失败…………………

 后突厥复国………………………………… 

安史之乱再毁洛阳………………………… 

吐蕃大军占领长安………………………… 

西迁的漠北回鹘…………………………… 

高句丽并非高丽…………………………… 

大祚荣大败唐军…………………………… 

朱温胁迫唐昭宗离开长安………………… 

沙陀人击败后梁朱温………………………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郭威“黄袍加身”………………………… 

游牧民族多次灭佛………………………… 

代表中国的契丹……………………………

奚人归附契丹……………………………… 

赵匡胤心向长安…………………………… 

北宋一心夺回蓟北“故地”……………… 

辽金衅起海东青…………………………… 

金国掳走徽、钦二帝………………………

 南宋与金国打出和平协议………………… 

女真人离开金上京…………………………

耶律大石东归未果………………………… 

喀喇汗王朝走向灭亡………………………

前 言 

     中国在春秋、战国或后来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是由无数个小国组成的,处于分裂状态,但经过秦朝和隋朝,两度实现了统一,最后成为封建“大一统”国家。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西北部交通不畅,粮食短缺,游牧民族在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不甚发达,特别需要东南雨水丰富地区的物资支持,有极多的政治、经济诉求。

     西部地区游牧中国和欧洲面积都很大,古代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是罗马,其强盛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周边小国,完全有条件实现统一,但后来的发展结局却是许多小国崛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他们英勇善战、军力却非常强大,而东南地区过于富裕,多余的粮食无处可用,同时在思想上过于保守,无力阻止游牧民族的进攻。

       于是,西北游牧民族屡次进入中原地区,这不仅是普通骚扰和抢掠,而是大规模的迁移,这种争斗大概从中华民族有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了。我们所熟悉的黄帝和炎帝之争,其实就是西北黄帝和南方炎帝之间的战争。周灭商、秦统一六国、楚汉相争、南北朝时的北周平定南方之战,其实也都是西北与东南地区的争夺。 但进入中原后,由于东南部自然环境比较好,游牧民族很快就会同化,失去其固有的优势,这在历史上多次重演。          比如,周朝本来和羌族同源,所以有很多羌族人成为他们的同盟军,但进入中原后,这些周人和羌人都成为中原的华夏民族,从事农业生产。而没有进入中原地区的,还依然过着游牧生活。西晋和“五胡十六国”时期,大量游牧胡人进入中原,许多汉人“衣冠南渡”,到长江流域生活。但胡人进入中原后,就已经不再自称胡人,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反对其他胡人东进方面。南北朝时部分鲜卑人进入洛阳,与汉族人通婚,也很快发生质变。

       后来的元代、金国、清朝时,都发生过类似事件。 所以,解决西北游牧民族的需求,不能靠整个民族中的一部分人移民来实现,历朝历代,都必须选择合适的定都地点,因为定都地点的选择,也意味着战略物资的移动方向。比如西周时,周朝打败了河南的殷商,定都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粮食当然就要往西北运,但后来那里粮食还是不够吃,东周就搬到洛阳。国都搬迁,西北没有粮食,天下就分裂了,出现长期的割据局面。

       秦国统一中原时,定都在关中的咸阳,也取得游牧民族的支持。楚汉相争时,无视西北游牧民族利益的项羽失败,而约法三章的刘邦胜利,西北游牧民族起了决定性作用。西汉定都地点是长安,王朝的存续时间是210多年,还是比较合理的。

       但东汉改为洛阳,以洛阳为首都无疑会影响到西北游牧民族的利益。这时,由于匈奴已经受到西汉打击,势力大减,所以东汉羌族成了主角,整个东汉羌族起义此起彼伏,造成了很大麻烦。 曹魏和西晋时,定都地点依然是洛阳,对西北游牧民族的利益诉求没有解决,影响极大。于是,西北游牧民族纷纷起义。其中,匈奴人再度崛起,制造了“永嘉之祸”,毁灭洛阳,最后各游牧民族又酿成“五胡乱华”,而汉人“衣冠南渡”,天下秩序大乱。

       北魏孝文帝把首都从平城(山西大同)迁移到洛阳,这可以很好利用南方的资源,无疑是十分超前的举措。但这次迁都也严重影响了鲜卑人的利益,加深了社会矛盾,导致“六镇之乱”并最终导致北魏的迅速灭亡。 北周的首都是长安,这算是一个折中方案,既能获得西北游牧民族的支持,也能利用上南方地区的经济资源,非常有利。

       在这里定都后,隋文帝再次统一中国,一帆风顺。但此后隋炀帝又把首都移到洛阳,他汉化比较厉害,兴修了大运河,改善了交通,这虽然可以更好得到南方粮食,更充分利用汉地其他多种资源,但鲜卑贵族不答应,于是,隋朝二世而亡。 李唐王朝汲取了这个教训,尽管洛阳到长安这段隔着三门峡,水路不通,交通有一定困难,但李唐王朝的创建者还是把首都移到长安,确保了长治久安。武则天为解决粮食问题,把“大周”政权迁移到洛阳,但最终失败,神龙政变后,李唐王朝又把都城迁回长安。         而唐朝中后期,皇帝过分重视洛阳,导致洛阳在“安史之乱”中再次被游牧民族烧毁。唐朝末期,朱温烧毁长安,强迫唐朝迁都洛阳,其结局是导致西部游牧民族与东部汉族人的矛盾激化。

        北宋定都在汴梁,南宋时又在杭州,这离南方固然都很近,很受南方汉族人士的支持,但也意味着放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支持,当契丹、金国、蒙古相继在北方崛起,宋朝最后无力抵抗,只能投降。 元代把首都定到北京,这当然是个正确选择,但元代更重视海上贸易,使用色目人理财,入不敷出,财政破产,因此灭亡了。 

     元代之后是明朝,朱元璋依靠汉族人的势力赶走了蒙古人,所以他在南京登基。但他并没有说自己要定都在南京,只是承认了南京的京师地位而已,还派太子朱标专门考察长安,后来因为朱标死了,这件事才不了了之。等他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时,北方各民族已经十分不满,于是造反,发生了朱棣攻进南京的“靖难”,但此举遭到南方士大夫的强烈反对。

     没过几年,南方人不断起义,朱棣在南京待不下去,把首都移到北京。这照顾了北方人的利益,但南方汉族人的利益不能不考虑,为此他采取了措施,比如加大漕运力度,把南方粮食通过运河弄到北京。 清朝时定都地点仍然在北京,鼓励漕运,反对海上贸易,符合小农利益,所以才有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国民党蒋介石依靠的是南方经济势力,因而定都在南京,但孙中山修建铁路的宏伟计划并没有实现,铁路运输也还没有完全取代的河运,因此不能得到北方各族人民的拥护,反动统治也很快被推翻。 从历史的观点去分析这些问题,往往就能把一些重要事件发生的原因看得清清楚楚。 本书的出版得到李峡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