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账 户:
密 码:
忘记密码
账  户:
新 密 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60s
注册账号
账 户:
密 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60s
首页 行业动态 徐晓华新作《空间・生产・文化 全球主导力量的变迁逻辑》首发式在京举行
徐晓华新作《空间・生产・文化 全球主导力量的变迁逻辑》首发式在京举行
2025.10.16

10 月 12 日,徐晓华新作《空间・生产・文化 全球主导力量的变迁逻辑》首发式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等学界人士对该书学术价值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一部聚焦全球主导力量演变的学术著作,《空间・生产・文化:全球主导力量的变迁逻辑》以“地理势力、生产势力、文化势力”为核心分析框架,系统梳理了水、贸易、军事、文化等关键要素对人类帝国兴衰的决定性影响,并提炼出世界帝国变迁的三大核心规律:一是始终朝着国土规模扩大、市场空间拓展的方向演进;二是新势力往往在成本洼地与守成帝国边缘地带孕育;三是从地理版图来看,全球帝国的更迭最终呈现闭环式发展轨迹。

魏礼群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指出,这一判断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发展观高度契合。他进一步解释,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古代,青藏高原、印度河大沙漠及中亚荒漠将中华帝国与西方帝国分隔为两大文明体系:东亚大陆以中原为核心,形成“钟摆式变迁”模式,文明在稳定区域内循环演进;西方世界则因地理条件限制,呈现“迁徙式变迁”特征,而水作为贯穿全球的自然纽带,最终推动世界帝国变迁形成地理闭环——当代中国正处于这一闭环的关键节点,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这不是玄学式的‘决定论’,而是人类历史发展自然显现的规律。” 干春松教授在首发式上强调,该书通过大量历史数据与案例论证,清晰展现了“迁徙式变迁”帝国形成地理闭环的必然性,其研究方法兼具严谨性与创新性。

徐晓华认为,中东虽地处亚欧非三大洲枢纽,却因缺乏大规模农耕土地与充足人口,难以留存帝国势力;地中海及大西洋沿岸破碎平坦的地形,也导致西方帝国无法实现稳定发展,最终形成“一旦衰落便再难崛起”的“迁徙式变迁”范式。而中华传统帝国凭借相对封闭辽阔的地理环境、丰富物产、庞大人口基数、从未中断的文明传承及大一统文化传统,走出了独特的“钟摆式变迁”道路——即便农牧文明曾通过战争征服中原,华夏文明最终总能完成“反噬”,并在融合中实现自我强化。因此中国的崛起无需依赖对外扩张与殖民征服,其底气源于三方面:一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持续升级的生产势力;二是华夏文明强大的自我修复与迭代能力——近代以来,即便遭遇日本及西方列强的海洋侵略,中华文明仍能在抗争中涅槃重生;三是中国当代文化的先进性——经过多次革命与变革,中国已成功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成果与社会主义文化精髓,既实现东西方文明互鉴,又吸纳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智慧结晶,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只要生产势力契合时代需求,地理与文化潜力充分释放,中国必然能实现再次伟大,这也是全球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据悉,《空间・生产・文化:全球主导力量的变迁逻辑》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已在全国各大书店及线上平台同步发售。该书的出版,为理解全球势力变迁脉络、把握中国发展方位提供了全新的学术视角,有望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大家都在看



















来源:中国作家网